Member-only story
(新春麻雀系列之二)
香港人除了打三翻起的廣東牌外,最多人打的當然是碰槓牌。
上篇文章筆者有說過麻雀館以前是打「雞二」(即雞胡可以食,最大計兩翻)的廣東牌,這種麻雀對初學者來說其實並不友善,一來對牌章要求極高,而且麻雀館包輸的規例亦有不少人摸不著頭腦,我相信這裡有不少年輕的讀者已經不知道什麼是「四人抬轎」了。(解釋請看文末)
麻雀館本身有不少打龍通的行為,再加上麻雀館本身負面的形象,根本無法吸引新的顧客,麻雀館到十多年前幾乎要變成要被淘汰的行業。
碰槓牌可以說是香港麻雀館界最偉大的發明,不知何人把這種在大陸的麻雀例傳來香港,結果大受歡迎,亦挽救了苟延殘喘的麻雀館業界,現在幾乎沒有麻雀館會打舊式的廣東牌了。
這裡筆者先打住一下,很多朋友都稱呼這種麻雀為「跑馬仔」,事實上跑馬仔是指以前的麻雀館廣東牌,因為有鬥快食胡的意思。為免混淆,本文以後都會使用「碰槓牌」一詞。碰槓牌的規則基本如下:
-加槓收每人1籌,暗槓收每人2籌,大明槓收打出者3籌
-有振聽,但只有同巡振聽
-銃和收銃者2籌(可2,3家和)
-自摸和是每人2籌,其中有四分一機會會「中馬」,那收入雙計
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抽水快。例如你去打舊廣東牌的50/100,每局不論結果都是抽水20元,但碰槓牌因為不單食胡,開槓也有錢收,抽水的頻率會快很多,大大提高了麻雀館方面的收入。
另一方面,碰槓牌也容易學,因為不需要計翻,做夠四個面子加一對眼就可以食胡。而你的牌章技不如人胡不出牌也不要緊,只要你儲夠四張一樣就有錢收,而且開槓的收入隨時比直接食胡更多,對初學麻雀的人來說是十分吸引。當然碰槓牌沒有包輸,只有出沖者要付錢,給人一種公平的印象,也是碰槓牌的一個優點。
有不少以前都認為打三翻廣東牌的,都轉過去打碰槓牌。相比起三翻牌,碰槓牌的節奏明顯較快,而且也較少摸和,而且因為槓牌就有錢收,打給人開槓要輸錢,這也確保在場的玩家即使沒有和了的機會,仍然會積極參與於牌局當中。
遠比三翻牌正常的牌章
相比起三翻的廣東牌,碰槓牌的牌效率要求明顯較高,因為你不可以吃上家的牌,好的牌章就代表可以比其他人做到較快聽牌,同時亦有助提升自摸率。
你可能會問,既然槓牌的收入有時比和了的收入還高,那食胡還有什麼用?
大家要知道,能否開到槓極大部份是取決於自己可以拿到的牌。例如你已經碰了紅中,而最後一張紅中在牌山裡,那你摸到可以開槓的機會,不論你的牌章如何,永遠都是四分之一。